《最低的果子摘完之後》顏擇雅
其實書名就是這本書內容最好的總結,主要回應的就是台灣某些言論一直唱衰自己,但是客觀一點來說應該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個程度,可以說把好摘的果子摘完之後,成長難免會遇到較多的挑戰。前言說到,美國從建國之初(1776)到現在,經歷過四十幾次的衰退,但每一次都能挺過來,又更上一層樓,就是在於一個階段的果子摘完之後,需要一段時間來摸索怎麼建梯子,而中間一定會有一個陣痛期,差別在於他們社會輿論會積極辯論,勇敢嘗試找出新的方向前進,作者也呼籲社會多參與討論,而不是將精力用於埋怨與唱衰。
推薦程度:★★★★ →可以購買
建議先想辦法用借的,因為是暢銷書,不久後會有一波二手書出售潮XD
挑出了其中五個觀點跟大家分享:
- 談小確幸的定義:
原本是日本村上春樹在小說中提到的概念,訴說規律而持續努力的生活中,做一些看似平凡的事情也會有種幸福感,例如文中提到的「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,來一杯冰啤酒的感覺」,所以跟台灣借用的"小確幸",所謂經常吃早午餐、喝下午茶、泡文青咖啡館是不同的概念。
- 對於狼性的理解:
對於近年來報章、媒體經常使用"狼性"來描述對岸年輕人,作者表示那是因為對岸的現在的環境"狼性"還有它的市場,但是譬如說台灣或者美國,"狼性"恐怕不適用,因為積極努力已經不夠了,還要有獨特想法、團隊合作,這些是狼性所缺乏的。但是也不能否認也許因為經濟環境或者競爭的關係,對岸年輕人積極度更高,作者認為應該用更好的詞,社會上也應該用更正向的方式激勵台灣的年輕人。
- 走出舒適圈:
作者不認為年輕人應該離開台灣,所謂走出舒適圈,原因她舉了我們的鄰居菲律賓,他們是走出舒適圈的代言人,從60年代就不斷輸出人力,八百萬菲律賓人在世界各國打拼,在美國當護士、台灣當外傭、沙國當外勞,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,但是他們的國家競爭力並沒有因此好轉,原因是 1)大多都是青壯年出國打拼,國內剩下小的老的,造成國內中堅力量短少,且造成許多孩童教養問題 2)因為賺這種錢並不幫國內的產業升級,所以菲律賓本土的企業、設施都沒有太大的進步。作者建議應該走出舒適圈的是台灣的企業家與政府,年輕人應該在台灣打磨自己的競爭力,或者出國深造,而不是去外國打工只為了較高的薪水,這樣台灣會失去人才資源(但是這句話是對上位者說的,我還是覺得年輕人怎麼選擇是自己的事,誰不想留在自己的家鄉打拼,現實環境就是比較差)
- 只有一種競爭力,叫做全球競爭力:
這個主題是回應所謂台灣要努力才能擁有兩岸的競爭力,但是作者的意思是若是追求競爭力,撇除語言隔閡,應是不管哪裡都適用的能力;當然,對岸跟我們同文同種,且近年開出高薪,所以大量人才西進;但想想在該職場能學到的東西是否是真的個人競爭力,比如說學到了大陸特殊的官商處理、貿易保護產業的特殊運作機制,這些也都僅止於大陸能使用,而且對於個人成長並不有幫助。若是能真正站在美洲、歐洲、日本各國的人才競爭力排行上,才算是真正的競爭力。
- 多少人可以念大學:
之前報章雜誌一直在討論大學生太多找不到工作的問題,作者認為大學生變多是不能用比例去限制的(教育部長吳思華曾說過大約六成是合適的),原因在於限制大學生的想法是偏向於用智力水平來看上大學這件事;而作者認為更適合的方式應該是用經濟因素來看大學人數,一個國家大部分都是農人當然比例低,若是高精科技業多自然需要比例高的大學生。但是不代表台灣這麼多大學生沒有問題,關鍵在於1)辦學水平 2)現在重論文、輕教育的錯誤大學評鑑機制 3)大學開放膨脹的速度太快,這些因素讓台灣的教育市場與產業脫節,所以學生在學校學不到外面職場所需,而且教育的品質不夠,對於大學人才的畢業水準也沒有把關。
後記:上一本閱讀顏擇雅的書是《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》,也是相當有趣、有水準的散文,這一本書亦是精采,但是要注意的是作者想要傳達的對象,既有政府官員、也有企業家、也有社會中堅人士、當然也有學生族群,在對於不同對象的闡述中,難免會讓某些讀者覺得被冒犯,但是如果與作者站在一起用不同觀點看一個事件,會驚嘆於作者思考之完備令人訝異,收穫益豐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